立足短期、谋划长远、谋划美好未来——审视习
作者:bat365在线平台官网日期:2025/10/19 浏览: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题:补短板、谋长远、谋远景——解析习近平领导新时代经济工作的经济思想(五)
新华社记者
追求梦想的旅程是一场又一场的旅程。
1953年至20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2012—2025年:在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谋划制定“十五五”规划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将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铺展到神州大地。历史将翻开新的篇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经济发展思想为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奋力拼搏、奋发图强,中国经济巨人在宏伟征程上驶向光明未来。
(一)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技术。
2025年4月25日,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召开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集体行动。四天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鼹鼠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型速度空间”考察,并对人工智能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人们还记得“十四五”元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产业深度融合”。当年实施的“十四五”规划中,“新一代人工智能”被列入102个重大工程。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了总体性、系统性跨越,不断向更好更强、高质量发展迈进。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的重要方法就是制定短期目标、谋划长期目标。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宏观历史眼光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统筹当前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及时间长轴上的时代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不变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年计划(计划)一一勾勒出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现代化散文:
从“一五”到“五五”,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六五”、“七五”主张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八五”、“九五”,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适度发达水平;从“十五”到“十三五”,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四五”规划倡导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孜孜追求、持续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意志坚定不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变迁、时代变迁、历史变迁,我们如何在认识变化、适应变化的同时继续推进伟大事业?
当代中国领导人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五年规划编制工作,亲自担任规划建议文件起草组组长,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发展规划工作。
制定实施“三十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国家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圆满实现百年奋斗目标;
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部署,组织好“十四五”规划以“第一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好的“十五五”规划,将为新征程中的关键五年作出规划。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是用百年、千年来衡量的”。“如果我们没有历史的深度感来理解我们现在在做什么并设定我们的目标,我们就无法做好今天的工作。” ...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责任:“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时代都有历史使命和任务,每一代人都有历史责任和担当。”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现代理论与新时代实践的突破相辅相成。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等发展理念。 “十三五”规划以新发展理念为主线谋划布局,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年多后,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进入“两个一百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十四五”及以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
中长期规划为主要国家发展确定坐标、主轴和方向。通过这个载体,管理理念、治党理念可以写成文字,成为实践指南、行动纲领。
“科学制定并持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得很清楚,蕴含着对中国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
如果你遵循这条路,你就会成功。
作为“十四五——“十二五”结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新突破、历史性成就——
102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8项指标超预期,经济增长量预计突破35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多个领域跻身全球科技创新第一梯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在稳步推进……
一步一步、一段一段,中国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向未来的。
(二)
打开一本蓝色封面的书,里面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判断读起来还是很精彩的:
“世界经济中心很可能从大西洋地区转移到环太平洋地区……这将使厦门成为我国与亚太经济地区联系的基地,并引领我国沿海地区加入国际分工和交流。”
这段话出自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领导编写的《1985年至2000年厦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涵盖15年,将厦门的发展置于世界视野之中。
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国家,前瞻思维、总体规划、战略布局、总体推进的思想是不断的。
正视短板谋长远目标,正视大势,谋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牢牢牢记两个大局,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酒业的主要出发点。”
通过科学地研究时代和趋势,新时代领导人审慎把握危机和机遇,带领中国巨轮渡过惊涛骇浪,抗击疫情、抵御灾害、应对外部压力、战胜共同重大挑战。
对国情、对未来的规划,是在冒着风雪、烈日、泥泞的脚步中,在反复调研、重要会议、集体学习的思想中萌芽、发展、发展的。
总书记在指导编制“十三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强调“我国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书记在指导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指出:“‘十四五’是第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五年了。”
面向未来五年,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阶段性要求”、“要主动认识国际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观大势、谋大事、定贯穿始终的战略眼光。
我们要谋短期、谋长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凝聚在一起。
2025年6月20日,为期一个月的“十五五”规划编制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圆满结束,共收到网友意见311.3万余条。
这是第二个继“十四五”规划编制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后,利用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言,传递了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都没有认真学习和获取。”
知屋漏人者在屋檐下,知政败者在草下。习近平总书记比喻说,互联网是一棵“草”。 “顶层设计、民意协商一体化”,将使用新时期的“草坪”,并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引入淡水。
从“一五”到“十四五”,最高人的价值取向始终清晰。
深入研究、充分讨论、广泛询问……“十四五”规划制定已有五年多了。 2020年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
党的全会文件首次通过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十四五”主要指标中,三分之一以上与民生福利相关; 102个重大工程项目包括提质扩教、“一老一小”等28项民生工程……解决燃眉之急、民生之忧、改善民生,备灾规划是“国家的事”、“家庭的事”。
2025年,在规划未来五年时,总书记的关切是温暖而坚定的,“我们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我们的主要导向价值,持续确保和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不断促进共同富裕。”
扬长避短、谋长远,体现了科学的治国之道。
管理一个伟大的国家充满机遇。要“走一盘国棋”,“到底画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遵循科学方法,从发展的角度组织短期、中期、长期的关系。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指出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到2035年,将用三个五年规划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三个五年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有序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年规划是衔接“两步走”战略部署,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
将长期战略转化为阶段性目标,制定阶段性计划,团结各方为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始终锚定长远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专心办好自己的事……
这是对时间的深刻理解。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所写:“今天的一切都要考虑明天,明天的发展必须立足今天。”
坚持科学方法,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坚持发展方向、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针对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受限制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民,部署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响应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的强烈诉求,推出强硬的污染防治拉巴南...
始终认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持续解决好各项发展问题,以重大成就带动全面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处理好发展和安全两大问题,充分发挥中央、地方等各方积极性……辩证地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中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历史的工程。对于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深思熟虑:“要深入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统筹协调体系。”
(三)
“把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转化为具体行动”。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一番话浮现在脑海中。
这是知识和行动的迫切需要。在听取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时,总书记谈到五年规划:“这是真正的是中国的特色。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系统的方案,充分落实,尊重民意,符合实际,执行力强。”
制定短期决策和规划长期目标,包含了知行合一的精神本质,是个人努力、取得长期成功的现实要求。
放眼世界,制定中长期规划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能够朝着目标不断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并取得巨大成功,却是十分罕见的。一位外国政要这样评价中国的五年规划:制定的连贯彻底、实施有力,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科学规划就是最大效益,规划就是效益”错误是最大的浪费,洗规划是最大的忌讳。”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对我们党领导国家能力的重大考验。
国家为民序,制度为正。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如何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计划体系,把总体规划作为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的编制,通过公开协商,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严格按照党中央全会通过规划建议、国务院规划纲要编制、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后向全社会公布实施的程序……
民主党先民主,再集权,再民主,再集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地团结在这个过程中,给人以强大的勇气。
骨骼抬起,眼睛睁开,形成合力。
今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各地谋划“十五五”发展提出要求:“要准确定位国家大局,加强衔接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明确要求“要准确把握“十五五”规划的阶段性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强国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地区共同实现的奋斗目标,就地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和措施
战略引领规划,政策集体落实,形成愿景-蓝图-行动的管理逻辑;
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框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相互衔接,地方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融入国家发展总体……统一的规划体系保证了党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有效落实。
9月8日,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观察人士指出,规划法的出台将有效提高国家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一个好的蓝图,关键是要具体落实。
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落实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分工,避免任务失败”。 “要遵循和完善规划有效实施机制,完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规划实施总结审查机制,提高规划实施和执行能力。”
从基层巡视调研到战略谋划拓展,从反复强调“一致性”、“长远成功”到提出四个“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各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不断攻坚克难、继续奋斗。
历史的车轮又到了临界点。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审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表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主要任务,谋划实施“十五五”发展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实现取得决定性进展。
思想照亮征程,蓝图激励人心。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一定会迎来非常光明灿烂的未来。 (记者安蓓、陈薇薇、吴宇、严福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