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问题丨史汉伟:不了解历史,就无法了解
作者:365bet官网日期:2025/10/15 浏览: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如何连接历史与当代?学术界如何讨论中国现代化?欧洲中国学生如何增进中欧之间的了解?应邀出席会议的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密特·格林策近日接受了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他说,如果不了解历史,就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当代中国。
中新社记者:您能介绍一下欧洲中国研究的概况吗?您如何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史汉伟:欧洲中国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讨论中国。两个频道过去,国际社会和当代中国一直是研究的主题。不幸的是,如今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忽视历史而忽视现在。然而,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了解当代中国。这包括对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和早期技术发展的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长期使用多种语言的现象(包括满语研究);并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及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现代的许多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先前冲突的一些领域仍然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不仅包括增加周边国家和国家的交往历史、各个朝代的兴衰,还包括教育学术、官僚制度、文化传统等。唐代以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逐渐形成。而鸦片战争以来近两百年的各种经历都清晰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空间中。
2025年10月10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景山公园却没有注意到故宫。中新社记者 张相宜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西方学术界讨论和理解?您对此有何观察?
史汉伟:西方学界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存在分歧。尽管中国式现代化长期以来被解读为“追赶”过程,但中国更为重要的国际地位不再被赋予为“追赶”,而是被误解为“威胁”。
当前,一种“制度对立”在中国认识西方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在西方世界中存在。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学术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观点忽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国情。一些观点不但不欢迎中国的发展和发展,反而不把中国视为威胁。
与此同时,人们也没有注意到一点:中国也面临着与其他现代国家类似的现代化挑战。
尽管此类有关中国的讨论已被一些英语学者注意到,但一般公众对中国的认识并没有涵盖这些内容,也没有看到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历史视角,尤其是代内、代际之间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被忽视或日益失望。欧洲可以从中国问题的应对和解决中学到很多东西,反之亦然。
2025年7月,在2025世界人工大会上在上海智力展上,一款中国机器人吸引了观众。中新网记者 唐彦军 摄
中新网记者:数字智能时代,中国赴欧留学面临哪些新变化?
史汉伟:获取数据的便利给中国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着复制现有偏见的风险,从而抵消甚至完全避免新认知和观点的产生。因此,研究的自由依赖于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的支持。
在国际层面,多见解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参与与排除、适应与抵抗、个人愿景与国家规划/公共规划、个人信仰与“主流共识”之间的持续强化,将带来稍微注意一下。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差异性和活力。
2024年7月,来自15个国家的22名青年汉学学者抵达贵州,进行为期8天的学习活动。图为训练营学员在固阳孔子学院体验茶艺。中新社记者 曲宏伦 摄
中新网记者:当前的学术环境对欧洲研究中国学有何影响?
史汉伟:这里不能一概而论。然而,欧洲一些媒体和政客对中国的孤立态度,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人以及所有与中国相关的话题确实不愉快,并且可能会造成障碍。尤其是“kum制度请愿”这一概念,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对立性,阻碍了相互学习和消费的实施。如果人们能够更积极地采纳这种精神如果便秘,他们会获得许多认知。护理、公共金融债务)可以帮助描绘出更加清晰的画面。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欧洲中国研究对于中欧相互促进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史汉伟:中国欧洲研究和中国欧洲研究对于增进双方相互了解都非常重要。不过,各方都需要审视自己的独特性。无论涉及哪一方,做好保持一定客观距离看待问题的准备是最基本的要求。还有一点同样重要的是,对中国的具体、全面的了解需要纳入公众讨论,让更多人了解。 (超过)
面试官简介:
史汉伟,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名誉教授、汉学家。到 2023 年底,他将担任德国蒂宾根中国中心主任和高级教授。他广泛撰写并出版了十二本专着,涉及汉语、宗教、历史、文学、语言思维等多个方面。
相关文章